close

今年會去西班牙自助,完全是個美好的意外,算是探訪在西班牙Salamanca遊學的妹妹的探親之旅吧
這是長大後第一次和爸媽出國,不過我相信這次自助旅行當背包客的經驗,對我們都是一輩子難忘的美好回憶


因為想說以後可能再沒機會再來,所以這次西班牙的行程規劃走的是貪心路線,安排了Salamanca、Madrid、Barcelona、Sevilla、Granada、Toledo等城市,一整個交通費大失血,另外因為小妹有天要上課沒空,所以我和爸媽自己去了離Salamanca5小時車程的葡萄牙Porto。

我對西班牙的整體印象很不錯,喜歡小鎮(雖然稱Sevilla為小鎮很怪,它其實是西班牙南部的大城)多過於大城市。至於一直看到報導說西班牙失業率很高,感覺社會動盪不安的狀況,這次去真的沒什麼感覺,反而在火車站、街道上車水馬龍、百貨公司裡人聲雜沓,餐廳裡高朋滿座的現象讓我覺得這邊還是一片繁榮景象啊,似乎和新聞上看到國內經濟惡化、政府債台高築、街頭抗議頻繁的想像有所落差。不知道是不是跟9月是旅遊旺季遊客眾多,所以一派繁榮景象(下圖為Barcelona的奎爾公園)


【文化、建築與歷史】
到歐洲必看的就是動輒幾百年歷史的建築和教堂,通常每個城鎮都會有自己的教堂做為信仰中心,有點像臺灣村落中在地的廟宇。
教堂依大小有3種名詞:Cathedral、Church及Chapel。其中Cathedral的規模最大,以主教為中心,其次為Church,以神父為中心;Chapel的規模最小,附屬在大建築內。通常比較大的城鎮,都會有自己的Cathedral,像這次去的Sevilla等。
和Sevilla大教堂合影

這次造訪的西班牙小鎮都有很豐富而多元的文化內涵,當然這跟西班牙曾經被羅馬人、阿拉伯人等統治或入侵的歷史有關,也因此我建議要去西班牙前,可以先對西班牙的歷史有所了解和認識,另外對各種的建築特色有些概念,這樣看到那些教堂、建築時,會比較有感覺。我自己很喜歡哥德式建築(詳細介紹請點此)的風格,比如說透光的玫瑰窗、飛扶壁等



另外到西班牙不能錯過的高地建築,這次也有去實地體驗,聖家堂的繁複建築設計真的是很令人嘆為觀止
(下面有很雞婆的到維基百科找了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
聖家堂影片,請點此(資料來源:youtube)
管風琴




除了教堂以外,這次很特別的參觀了位在Sevilla和Granada的兩個阿拉伯宮殿
被稱為摩爾人的阿拉伯人統治了西班牙很長一段時間,這兩個卡洛斯五世的宮殿,用富麗堂皇、雕琢細緻還不足以形容
不僅占地都很大,都有很大的庭園景觀,而且整座宮殿處處都是刻意雕琢過的驚喜,就連牆角都是雕樑畫棟,令人讚嘆

阿拉伯的宮殿有很多水池,有很多很特別的倒影可以拍





除了著名的景點以外,其實街道上的建築也都常令我驚艷,常常相機收了又拿,拿了又收,最後乾脆一直掛在脖子上了
這邊放幾張我很喜歡的街景照跟大家分享

@Sevilla


@Madrid的Prado美術館旁

@Barcelona

@Toledo

@Porto



延伸閱讀
【西葡】1010912-24西班牙快閃探親之旅.我也要當食尚玩家小記者
【西葡】1010912-24西班牙快閃探親之旅.把公寓式旅館當自己家
【西葡】1010912-24西班牙快閃探親之旅.廉價航空相關資訊整理



西班牙歷史(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二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現今為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

  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在其後的數千年里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其中包括了凱爾特人、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和西哥德人。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西班牙人統稱他們為摩爾人)入侵併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里,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全部區域也被稱為阿爾-安達盧斯(Al-Andlus)。同時,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國家在宗教勢力的支持下展開了對半島漫長的收復運動,這個過程史稱收復失地運動。隨著1492年格拉納達的陷落,該運動亦宣告落幕。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著名的異端裁判所也在這個時期建立,大批不願改宗基督教的猶太人和穆斯林被驅逐出這個國家。

  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國家。它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也是16世紀和17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學和藝術、各種學術研究和哲學,都在這個時期繁榮興盛起來。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了幅員廣闊的帝國,從加利福尼亞延伸至巴哥塔尼亞,此外還包括了西太平洋上的多個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斷的財富支持下,西班牙捲入了歐洲多次的宗教戰爭和政治陰謀當中,在這期間,它取得但是最後又失去了廣濶的領土,包括:尼德蘭、義大利、法國和德意志,並先後與法國、英國和瑞典爆發了戰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它還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國進行了數場戰爭。西班牙的歐洲戰爭換來經濟上的重大損失;在17世紀的下半葉,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統治最終導致了帝國的衰落。衰敗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標誌,這場戰爭最終使西班牙從歐洲的領導地位上滑落,即使它仍然是個佔據優勢的殖民國家。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該王朝的統治者亦曾努力的復興該國家,並取得了一些成功,這種成功在對美國獨立戰爭的介入中達到了頂峰。但在18世紀末,局勢又開始逆轉。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佔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戰爭之後,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其他派別的政黨的相互糾纏中變得軟弱不堪,各個政黨都沒有足夠的力量組成長期的政權以有效的解決國內的問題。民族主義運動在這個老帝國的最後殘留部分(古巴和菲律賓)中出現,引發了西班牙和美國之間一場為時甚短的戰爭,導致的結果是——在這個世紀末,西班牙失去了其最後的幾塊殖民地。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蕩,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戰中是中立國,不過許多西班牙志願者都出現在了戰爭雙方的陣營當中。戰後時期國內局勢相對穩定(但是還發生了引人注目的巴斯克獨立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帶領的波旁王室回到國內。儘管國內的緊張局勢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問題和巴斯克地區問題),但是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教堂的建築歷史(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0、11世紀,歐洲各封建領主熱心於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規模壯觀的修道院和教堂。教堂建築採用典型的羅馬式拱券結構。它是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製為「羅曼內斯克」即羅馬式。羅馬式教堂的雛形是具有山形牆和石頭的坡屋頂並使用圓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威。教堂的一側或中間往往建有鐘塔。屋頂上設一採光的高樓,從室內看,這是唯一能夠射進光線的地方。教堂內光線幽暗,給人一種神秘宗教氣氛和肅穆感及壓迫感。教堂內部裝飾主要使用壁畫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牆和內部柱頭多用浮雕裝飾,這些雕塑形象都與建築結構渾然一體。羅馬式時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氣魄,較多運用變形誇張手法,但又不同於古代的寫實風格。

  中世紀時期,教會勢力統治了歐洲。自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中心。教堂成為城市中最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建築,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德式藝術。
  「哥德」是指野蠻人。在歐洲人眼裡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德」(野蠻)了。第一個哥德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德化」的影響。
  哥德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 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與哥德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徵天堂,各式聖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台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由於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哥德式雕塑是教堂建築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裡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德式建築上多採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哥德式藝術接近生活和寫實,遍布歐洲,因此也稱國際哥德式風格。
  
  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的意味,那麼哥德式則以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力量。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 「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築是地上的宮殿,哥德建築則是天堂里的神宮。哥德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衝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
  從審美的層面看,羅馬式建築較寬大雄渾,但顯得閉關自守,而哥德式建築表現出一種人的意念的衝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而是城市的文化標誌,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現一絲現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隨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哥德式教堂不再受到建築師的親睞,教堂更加成為一種建築師為自己樹碑立傳的好機會,追求宏大的穹頂成為建築師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由於當時的建築力學和建築材料不夠先進,真正能成功建成並保留至今的穹頂教堂為數不多。


玫瑰窗的建築歷史(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1 世紀時,彩色玻璃窗以藍色為主調,有9種顏色,都是濃重黝暗的。以後,逐漸轉變為以深紅色為主,再轉變為以紫色為主,然後又轉變為更富麗而明亮的色調。
到12世紀,玻璃的顏色有21種之多。陽光照耀時,把教堂內部渲染得五彩繽紛,光彩奪目。教士們解釋,這正是上帝居處的景象。
13世紀中葉以前,由於玻璃塊小,所以分格小,每格里的圖畫是情節性的,內容複雜,形像多,因而色彩特別渾厚,並且便於色調的統一。13世紀末,彩色玻璃窗發生了變化。玻璃塊大了,分格疏了,因而圖畫內容簡略,以個別聖像代替了故事,且用著色彌補彩色玻璃的不足,大面積的色調統一就難維持了,同時也就削弱了裝飾性,削弱了同建築的協調。
14世紀,玻璃的色彩更多樣,也更透明,因此就不濃重了。由於常用幾層不同顏色的玻璃重疊,色調的變化更多了。到15世紀,玻璃片更大了,不再作鑲嵌,而在玻璃上繪畫,裝飾性就更差了。由小塊到大片,由深色到透明,這是玻璃生產技術的進步,但玻璃窗卻為此而損失了它的建築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ss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