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塔拉小鎮,旅遊書上常見的翻譯為:庫塔娜.后拉

這是我們第一天從布魯諾往布拉格路上的第一站,這是一個從前很熱鬧繁華的小鎮

街景一角

Kutna Hora在13世紀時,因盛產銀礦,曾為波西米亞王朝指定為製作銀幣的地點,是當時波西米亞區的第二大城,僅次於布拉格。1300年,King Wenceslaus II of Bohemia為控管銀礦產量,頒佈了採礦法(ius regale montanorum),爾後此法影響歐洲採礦業數各世紀。

但在1526年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Monarchy)接手掌管之後,波希米亞人的抗爭,隨後的瘟疫和30年戰爭,使得這各小鎮受到嚴重的破壞,使得原先富裕的小鎮變的貧窮,加上1770年火災的破壞,這邊的銀礦遂於18世紀廢棄,徒留當年的風華

Kutna Hora小鎮著名的景點為聖巴巴拉教堂(St. Barbara Church)、人骨教堂(Kostelk Vech savtych a kostnic) 、銀礦博物館(Okresní Museum)。其中銀礦博物館因為提早關門(應該開放到六點),所以我們只在外面和中庭拍照留念,有點小可惜


銀礦博物館(Okresní Museum)



庭院中的人像是捷克的第1任總統-瓦茨拉夫 · 哈韋爾 (Vaclav Havel) 


這邊也可以買紀念幣,紀念幣為雙面的,一枚2歐元(相當於50克朗),很有紀念價值


聖巴巴拉教堂(St. Barbara Church)


是Kutna Hora中第一個以石頭為建材的教堂,巨大的網狀肋樑及裝飾細緻的玫瑰窗,哥德式飛拱壁共有27座,每座尖塔各有二座飛扶壁和正廳連接,內有11張1480年時設計的木椅及管風琴,近出口處有當時挖銀礦的壁畫,且經費部份由礦工們贊助,此教堂被視為"礦工的守護教堂"。 

這就是飛扶壁

聖巴巴拉教堂自於1388年興建直到1905年興建完成花費近500年的時間。依據史料,教堂有兩次增高教堂屋頂的高度,相信教堂屋頂越高,象徵地方礦業越興盛。教堂的興建中斷過數次聖巴巴拉教堂和布拉格的聖薇塔大敎堂同樣都是出自於彼得.巴勒之手高聳的歌德式尖塔共有27座



要到教堂,首先會經過這條石造的巴爾波爾斯卡道(Barborska),在這石橋上,也可以俯拍整個Kutna Hora的風景




人骨教堂(Kostelk Vech savtych a kostnic)


建造於14世紀,雖然外表是十分普通的哥德式建築,但因一名曾到耶路撒冷朝聖的修道院院長把帶回來的泥土撒在地上,自此,名門望族都以身後能葬於此為榮。加上14世紀的一場黑死病和15世紀的戰爭,令這塊3500平方米的空地上,竟出現了3萬多個墳墓!

外觀修整中

16世紀間,修道院計畫另外興建一座禮拜堂來容納百多年來荒廢的遺骨,這項令人毛骨悚然的任務一開始是交由一位半盲的僧侶來執行,1870年間,一位受雇於Schwarzenberg家族的木刻師傅,Rint開始將人骨排列成各種圖案,其中包括Schwarzenberg的家徽與Rint自己的簽名。

據統計,這些飾品大約用掉一萬具屍體。神學家表示,天主教視死亡為神聖的事,死後將屍身獻給上帝,象征無上的讚美,所以“人骨裝飾品”不值得大驚小怪。人骨教堂很小,兩三分鍾已可走完。但那別出心裁的人骨藝術,卻不由得讓人駐足細賞。只見4萬副經過消毒和篩選的骨頭,大小相同,被細致地用來砌成燭台、祭壇、聖杯、門楣、拱門、吊飾甚至十字架。


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教堂正中央那盞由人體各部分的骨骼造成的“人骨吊燈”——以腿骨組成主架,下顎骨串成掛簾,主架又分成8個腿骨燈架,撐著一塊塊排成圓形的盆骨,上面又各自端著一顆充當燭台的頭顱,外形獨特,又仿佛附著死者的靈魂,邪惡詭異中帶著點懾人心髓的華麗。

塔拉小鎮的介紹就到這邊,接下來請跟著我繼續行走在捷克,一起欣賞這美麗的建築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ss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